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全县建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图书馆于2014年迁入新馆,2017年评估定级为三级馆,现馆藏6万余册,订购报刊1000余册。服务功能完备,拥有多种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可为读者提供外借、阅览、听音收视、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服务、读者教育、馆际互借、文献复制、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
2017年石楼县文化和旅游局争取多方资金新建文化馆和美术馆一座,2019年年底竣工,于2020年8月投入使用。在2020年关于开展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石楼县文化馆被认定为二级文化馆。
2017年与石楼县党校、石楼县事务管理局等机关单位、乡镇及示范村联合组织建设图书馆分馆5个,根据各单位的工作性质,采购一些专业性的书籍,利用统一平台,实现图书通借通还,解决了图书馆图书种类少的问题,满足了各类人群的文化需求。
石楼县文化馆现有干部职工25人,在编人员3人,财政补贴人员20人,文化志愿者队伍1支。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本着“全面推开、逐步完善;坚持公益、保障基本;科学设计、注重实效;扩大宣传、树立形象”的工作原则,有针对性地提供群众文化服务,使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本馆及各乡镇文化站常年免费开放两个方面:一是公共空间设施的免费开放;二是与其职能相适应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健全并向群众免费提供。实行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基本服务与非基本服务相结合,保证免费开放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
每个乡镇均建有乡镇文化站,并配有图书、文化器材、体育器材等。
全县共有农家书屋134个,每年配送90余册图书。同时组织专人对全县134个“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培训和督促检查,为134个村配备了锣鼓、服装等文化设备,确保了基层文化娱乐和图书阅览等活动经常性开展。
二、文化惠民活动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社区、乡村、广场、校园、乡镇等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平均每年免费送戏下乡54场,遍布9个乡镇54个村委,把文化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同时为了打造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扩大群众文化的影响力。2018年—至今,连续举办了“槐花节”、“丰收节”、“塬谷石楼”、“吕梁名特优食品展销会暨农民丰收节”等品牌推介活动共计30余场。先后在离石、汾阳、太原、太谷、北京等地参加农展会演出10场,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进一步加强石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三批市级非遗项目和两批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申报工作。目前,石楼县共公布了15项县级非遗项目,其中《张氏兽医验方土方》、《刘氏绣花技艺》、《郭氏泥塑神像技艺》、《亡道场音乐》、《芦苇技术编织》、《石楼道情》、《麦秆画技艺》、《灵泉女神传奇》、《石楼县铁艺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被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弓裕有、白文平、辛应生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四、文化市场监管。按照国家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每年都要积极主动地开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工作,组织文化市场管理人员,不间断地对县城网吧、KTV进行了30余次突查,对问题吧厅进行停业整顿处理,对网吧业主和网管员进行了培训考试。同时加大对旅游服务中心、文物保护单位的巡查力度,重点整治文化旅游市场乱象,对娱乐场所、旅游中心、文保单位持续开展“扫黄打非”、扫黑除恶和文化旅游市场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等工作。
五、“三区”人才培训与服务。2015年9月起,文旅局先后选派9名青年参加省级文艺人才培训,作为我县九个乡镇文化站的文艺骨干力量。经过培训学习,9名青年已组成支援“三区”志愿者人才队伍,深入基层文化站组织辅导文艺节目的编排、非遗普查、民间文艺资料收集,以及指导督促“农家书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成为推动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石楼群众文化中流行的项目主要有:广场文艺(主要有伞头秧歌、高跷、旱船、木马、腰鼓、斗狮舞龙、二鬼扳跤、放天灯、放风筝、转九曲、威风锣鼓、广场舞)、民间曲艺(主要有三弦说书、吹唢呐、顺口溜、说唱、念喜、快板书、相声、小品等)、民歌民乐(主要有石楼民歌、打夯号子、八音会、铜锣会、器乐等)、戏剧道情(主要有蒲剧、晋剧、京剧、石楼道情、眉户剧、红色歌剧等)、民族舞蹈等;游戏娱乐类主要有:羊虎斗、捉鳖、赶驴、点窑、揎狗筋、掷山桃骰子等数十种;文艺创作类有:文学(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对联、故事、报告文学等)、书法、美术(国画、民俗画、年画、速写、漫画、版画、剪纸等)、摄影等;手工技艺类有:编织、刺绣、面塑、麦秆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