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因县城东部有通天山“石叠如楼”而得名。全县国土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下辖5镇4乡61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2.1万人,耕地面积41.65万亩。
石楼是人文厚土。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隶属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不朽文明,尤其是“构木为巢”和依土而建的古窑洞,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居住方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是划时代的变革。夏为鬼方,商叫沚国,春秋称屈邑,西汉名土军,北魏置岭西。《隋史·帝纪二》记载:隋文帝驾次通天山,见山体自下而上“石叠如楼”,遂更名石楼,并沿用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专家组论证,石楼还是周朝一代名相姜太公的故里,是全国最大的三个殷商青铜器出土方国之一,出土了300余件殷商青铜器,其中一级文物56件,这里面最为珍贵的是龙形觥,属稀世孤品。据《左传》和柳宗元《晋问》记载,石楼古代植被繁茂,是盛产良马的地方。悠久的人文历史为石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石楼是绿色净土。黄河奇湾奇特而壮美,棋盘山、团圆山等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25.14%,全县退耕还林面积92.7万亩,红枣、核桃干果经济林面积52万亩。绿色是石楼的底色,全境无污染是石楼最大的生态优势。
石楼是红色热土。1936年红军东征,石楼是首战地、主战场,毛泽东主席曾三次率部转战于此,在石楼的 7个村庄战斗和生活过19天,指挥了关上和蓬门战役,召开了东征期间规格最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晋西会议,并在石楼写下了那首气贯长虹的千古绝唱— —《沁园春·雪》。县城东征大街建有红军东征纪念馆。
石楼是创业沃土。红枣、核桃、小杂粮等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天然质朴,是纯正的“绿色食品”;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天然气储量2000多亿立方,为今后发展新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中南铁路、国道 340、省道248过境全县,县乡村道路紧密交织,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成通车,汾石高速开工在建,交通瓶颈制约即将打破,随着区位劣势的逐步扭转,石楼发展的优势也将日益凸显,干事创业的热潮正在掀起。
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03亿元,同比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3亿元,同比增长 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1亿元,下降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4亿元,同比增长 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495万元(含一次性非税收入2000万元),同比增长27%,全市排名第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313元,同比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11元,同比增长15.8%,全市排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