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税》2025年第6期,以《古镇焕新颜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为题,报道我县罗村镇从设施农业、土地治理、人才振兴、生态管护、农文旅融合多方面发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古镇焕新颜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太行山区的深邃腹地,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罗村镇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片历史悠久的红色土地,在新时代浪潮的洗礼下,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设施农业“链” 式升级:从 “零星种植” 到 “产业矩阵”
罗村镇精准定位为城东“重要窗口”,坚守底线任务,壮大富民产业,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农村宜居宜业建设、农民富裕富足。
(一)沿链聚合,培育特色产业链条
依托沙窑村已初步形成规模的设施农业基础,聚焦特色种植领域,积极发展乡村振兴经济带(马路经济)。推动规模跃升。创新“公司 + 农户”“农户承包 + 村民合作社管理” 发展模式,发展各类型大棚 50 座,主要种植草莓和小众蔬菜。借助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投资 320 万元新建2座智能调控连栋大棚、2座全钢日光温室,带动全镇15户脱贫户人均年增收0.2万元。强化配套升级。投资100 万元新建 1 座冷藏库,实现 “当日采摘 —4 小时冷藏 —12 小时上市” 的高效流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质量,以马路经济做强特色种植产业链。发展文旅融合。推动“现代农业 + 休闲周边游” 相互融合,打造集观光、消费、体验、记忆于一体的特色经济走廊,形成 “一季种植、四季创收” 的产业生态。
(二)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蝶变
建设设施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石楼县“一图一网一库” 工程,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方式,将科技与信息深度融入设施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实现水肥自动精准滴灌,全天实时监测各项指标,通过一张图全面呈现“产业家底”,劳动力成本降低44%,单位面积产量提升20%。联动老农集团、百果园等头部企业,实现农产品订单化生产,实现产销一体化的订单经营模式。
(三)完善机制,实现产业收益共享
各个村集体积极开展村、民、企合作,将扶持资金、集体项目作为投资入股基地,基地利润按比例给村集体分红,每年稳定为村集体上交近16 万余元的收益,流转土地 156 亩,收益达 15.6 万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先后组织 62 人次参与工程建设,发放劳务报酬 134 万元,带动 37 名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人均增收 1.2 万余元。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辐射带动全县 300 余座废弃温室大棚恢复生产,全面助力农业产业的转型发展。
二、土地治理“质” 效双升:从 “粗放经营” 到 “集约高效”
罗村镇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在土地利用上做足 “文章”,大力推进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水利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基本农田建设。
(一)实施粮食产能提级工程,夯实农业强国根基。罗村镇坚持把粮食安全摆在“三农工作”首要位置,全镇确权耕地面积5.91万亩,去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8万亩,超额完成任务。开展耕地“非粮化”排查行动,全镇672处撂荒点全部整治复耕,有力确保耕地质量不降低、面积不减少。在泊河村投资300万元开展宜机化改造1200亩,同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300亩,在罗村完成115亩的土地质量提升项目,配套灌溉水网设施1908米,逐步推动农田建设向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发展,实现观光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一体化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二)实施惠农政策提效工程,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发放退耕补贴2.56万亩274.31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3.36万亩225.14万元,下发复合肥12300袋、有机肥25120袋,地膜3470卷、高粱谷子等各类种子15750亩,发放大田蔬菜奖补168.5亩8.425万元、蜜蜂奖补660箱6.6万元、大豆油料补贴912亩17.84万元,已全部及时足额兑现,全面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让罗村粮仓更加盈实。
(三)实施农业效益提质工程,绘就共同富裕图景。实施单产提升行动,开展玉米、高粱、谷子、大豆“一喷多促”喷施作业,覆盖面积6500亩,有效预防病虫害侵扰,提高作物产量。在曹村实施粮食作物单产提升试验田240亩,其中高粱170亩、玉米70亩,通过深翻深松和地膜覆盖等技术集成,使粮食作物增产10%以上。优化农业托管模式,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主导农业生产托管6085.99亩,涉及农户234户,增加农户收入8.85万元。
三、人才振兴“三维发力”:从 “人才外流” 到 “筑巢引凤”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做好乡村人才振兴“大文章”,才能谱写出农村发展“新乐章”,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做好乡贤文化“大文章”。沙窑村利用“乡贤文化”,以村落发展史、农耕文化、杰出人物展示和讲解为主题,建成村史展馆,累计参观人次达570人,举办各类型展演活动15场,吸引本地人才返乡创业,吸引外来企业家、专家学者、农村电商人才、农村职业经理人等投资兴业,形成“文化搭台、产业唱戏” 的人才回流模式,真正做到用感情留人、乡情动人。
做好人才储备“大文章”。深入开展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成立“储育行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在各基层党组织构建“储备—培养—任用”体系,建立九类人才信息库271人,村级两委后备干部73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23人。成立青年人才支部,发展预备党员3人,转正4人。有针对性地将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发展为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和党员骨干,带动村民参与本土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人才骨干力量。
做好平台赋能“大文章”。利用省交通运输厅10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罗村镇党委完成乡村振兴技能培训基地的主体改造和设施配套(2009年山西省公路局援建的爱心小学宿舍楼改造),争取省厅支持电教设备218台(套)投放到培训基地,完善基地电教功能。引进专家人才到本地建立“专家人才工作站”和“人才培训基地”,目前石楼县果蔬专家工作站、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6次,参训人员580人次。今年拟投入370万元升级完善培训基地功能,打造县乡两级人才“孵化器”,常态化为本地人才培育提供智力、师资支撑。
四、生态管护“精” 耕细作:从 “环境整治” 到 “价值创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根基。多年来,罗村镇始终坚守环境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像守护眼睛一样守护这片山水。
(一)坚持高位推进,在创新机制上强势“发力”。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县委“两把扫帚扫到底”精神,打造石楼县第一“窗口乡镇”。镇党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高位推动,牵头成立环境整治工作专班,各村委协调联动,同频共振,压实责任。创新构建“旭易环卫公司+镇村”的工作模式,落实“划段包干”责任制,结合村委体量成立176人的保洁队伍,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厕所改造、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整治工作,并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设立卫生巡查员,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长效推进,在改善面貌上持续“下力”。在交通厅包联的五个村投资1100余万元,完成了38公里的村级户户通工程建设,投资400余万元提升改造罗村街道主干线2.8公里,争取汾石高速公司投入150万元对三股水1公里马路铺油,争取县农业农村局投资40余万元升级改造“口袋”广场,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系统推进河道治理,投资142万元在罗村完成河道硬化4605.9平方米,新建挡墙354.4米,清理淤泥9039立方。
(三)坚持精准推进,在为民服务上持续“用力”。立足民生需求,打造全县首个高速路口“便民服务综合体”。科学规划15个小车停车位及5个大车停车位,投资安装160KW智能双枪快充桩2台,新建无障碍公厕1座,并安装智能直饮水机,24小时免费提供冷热水服务,规划建设“司机之家”,配备免费WiFi、应急药箱、共享工具等设施,创新设立公益性保洁岗位,将群众满意度与岗位绩效挂钩,确保服务品质长效提升,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五、农文旅“融” 合破题:从 “单点突破” 到 “全域联动”
在新形势下深化拓展“党建+”模式,以红色为魂,以文旅为媒,以融合为要,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振兴动力,让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一)打造特色品牌,创新解题模式擦亮“新名片”。深度挖掘桃花源故里和泊河村青铜文化,依托省级旅游示范村的带动作用,融合“青铜文化”与“观光农业”主题元素,建成集“生态农业示范”、“观光采摘园区”、“美丽乡村建设”、“绿色食品生产”、“休闲娱乐旅游”及“亲子互动教育”和“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的4A级绿色生态文化休闲旅游胜地,发展众悦游乐园、智慧农田、攀岩基地以及旅游民宿等产业项目,着力拉动旅游业内需,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将泊河村打造为生态宜居的旅游示范村。
(二)深挖文化内核,依托本土资源说好“土故事”。结合罗村红色文化,讲好东征故事,扎实推进红色文旅深度融合,改扩建毛主席东征时的罗村路居地暨晋西会议旧址,协调文旅部门投资120万元,规划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题展馆,同时启动晋西会议文化园的规划布局,逐步实现以红色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
(三)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马路经济连通“产业链”。
依托石楼东大门及汾石高速出入口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党建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联结罗村-沙窑-泊河三个村党支部,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依托马路经济把红色东征文化、设施农业基地和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模式,构建起特色鲜明、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现代产业项目体系,打造一批标志性的乡村“文旅IP”,让历史文化与田园风光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推动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深度融合。
罗村镇的乡村振兴实践,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生动缩影。在党的领导下,罗村镇党员干部与群众携手奋进,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书写乡村振兴壮丽篇章。未来,罗村镇将秉持初心,砥砺前行,让这片古老的红色土地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罗村力量。